周易探源

李镜池著,中华书局1978年3月第1版,30.9万字。

该书是《周易》研究方面的权威性著作。该书共收论文九篇,依次是周易筮辞考,周易筮辞续考,关于周易的性质和它的哲学思想,关于周易几条爻辞的再解释,周易的编纂和编者的思想,周易卦名考释,易传探源,易传思想的历史发展,谈易传大象的体例。末附古代的物占,与顾颉刚先生讨论易传著作时代书,左国中易筮之研究。李镜池先生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书,也是最难理解的书。其所以难解,除了它的文字古简以外,还由于它是一部占筮书,其中隐藏着编著者的哲学思想,而编纂时所采用的材料(占筮记录)时代更加古远。由于时代古远,后代学者经师,无从理解,而他们又喜欢借《周易》来讲他们自己的思想,这样,《周易》的本来面目不特难于看清楚,反而有人给它画花脸,戴面具。为了正本清源,李镜池先生在该书中重点研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一、《周易》的作者和成书时代;二、《周易》的内容性质;三、关于《易传》问题:《易传》的作者和著作时代;《易传》是怎样解经的;《易传》所说,是否合于《经》旨。李镜池先生认为;《周易》不是文王作的,《周易》的编著出于周王朝的卜史之官,成书年代,约在西周晚期。对于《周易》的内容性质,该书著者认为《周易》原是一部占筮书,为供占筮参考而作,但它由许多占筮辞经编著者的选择、分析、改写和组织,它就不单纯是占筮书,而是富有作者思想的占筮书;其中又保存了相当大量的周民族早期历史的资料,所以也可以作为史书读。因此,《周易》是以历史材料(旧筮辞)做根据表现作者哲学思想的一部占筮书。《周易》的材料来源是旧筮辞,这些筮辞当与甲骨卜辞相类,完整的格式,记录了占筮的时、人、事、兆。但编者编为卦、爻辞时,把占筮的时间和占人去掉,就是把个别的变为普遍性质;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还保存史实故事,这些史实故事有代表性意义,有点象春秋时所谓“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占卜有一套贞兆术语,如卜辞的“亡戾”、“亡灾”、“亡崇”等,《周易》的“无咎”、“利贞”、“元亨”、“悔亡”等。但《周易》用贞兆词和卜辞不同之点不在术语之差别而在用法。卦、爻辞大量地采用旧筮辞,同时也采用其它材料,如采用民歌民谣。卦、爻辞的构成,是有组织的。它的组织,不是以卦画爻位为次序,虽则有极少数用对衬式或阶升式出于作者的有意安排,而大多数有它的中心思想,每一卦象一篇简短的论文;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以文字形式作联系,没有中心思想。六十四卦的内容,约略可分为三类: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科学知识。关于《易传》,李镜池先生认为,《易传》不是孔子作的。《易传》七种十篇,不是一人之作,《文言》、《系辞》,更是《易说》丛编,辑录而成。《易传》是儒生经师所作,著作时期,上溯战国末,下至西汉中叶。《易传》解经,合的少,不合的多。主要是由于时代不同,思想也就不同。《易经》是奴隶社会的产物,而《易传》则是封建时代的作品。《传》虽解《经》,实在借《易》以发挥他们自己的封建思想。《经》和《传》,都有它进步的一面,又有其落后的一面。总之,该书对《周易》的研究,仍有参考价值。该书可供哲学史及易学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广大中青年读者参考。

周易探源_李镜池_在线阅读_中华典藏

周易探源 (李镜池) (pdf.diancang.xyz).pdf:

https://url19.ctfile.com/f/44710119-8477336609-a5476a?p=2000

(访问密码: 200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