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使馆被围记

《庚子使馆被围记》(The Siege of the Foreign Legations in Peking)是一部记录 1900 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外国驻北京使馆区被围困事件的重要亲历者回忆录,作者为英国记者、《泰晤士报》驻京通讯员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 。该书以第一视角还原了使馆区被围 55 天(1900 年 6 月 20 日 – 8 月 14 日)的真实场景,是研究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晚清中外关系的核心史料之一。

一、作者背景:从 “局外人” 到 “亲历者”

莫理循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活跃于中国的西方记者,1897 年起担任《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广泛的社交网络,深度参与并记录了晚清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庚子事变、日俄战争等)。

1900 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他因身份特殊被困于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成为使馆被围事件的直接亲历者。其记录不仅基于个人见闻,还整合了使馆内其他外国官员、士兵、传教士的经历,兼具 “个人叙事” 的真实性与 “多方视角” 的丰富性。

二、核心内容:55 天使馆围困的 “微观史诗”

全书以时间为线索,细致还原了使馆被围期间的生存困境、冲突细节与人心变化,核心内容可分为三大板块:

1. 围困前的 “山雨欲来”

  • 记录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的蔓延:从民间反洋情绪的发酵,到义和团成员进入北京、焚烧教堂与洋行,再到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摇摆(从 “镇压” 到 “安抚”);
  • 外国使馆的早期应对:各国使馆人员收缩至东交民巷集中防御,紧急招募外国侨民、传教士组成 “志愿卫队”,储备粮食与弹药,但初期对局势严重性预估不足。

2. 围困中的 “生死日常”

这是全书最核心的部分,莫理循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围困期间的细节:

  • 生存困境:粮食短缺(后期只能食用马肉、树皮)、水源紧张、药品匮乏,人员因伤病、饥饿不断减员;
  • 军事冲突:义和团与清军对使馆区的持续攻击(如炮轰、火攻、挖地道),外国卫队的防御反击,双方的伤亡数字与战术细节;
  • 内部矛盾与协作:使馆区内各国人员(英、美、法、俄、德、日、意、奥等)的利益分歧与临时协作,侨民、传教士、士兵的心态变化(从恐慌到麻木,再到对 “解围” 的渴望)。

3. 解围后的 “废墟与反思”

  • 记录 1900 年 8 月 14 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解除使馆围困的过程,以及联军入城后对北京的占领与劫掠;
  • 对事件的初步反思:莫理循虽立场偏向西方,但其记录中也客观提及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底层原因(如西方传教士的特权、中外经济矛盾),以及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三、史料价值:“一手记录” 的独特意义

  1. 真实性与细节性:作为亲历者,莫理循的记录避开了事后回忆的偏差,大量细节(如每日粮食消耗、战斗伤亡、人员对话)为还原历史场景提供了直接依据,弥补了官方史料(如清宫档案、外国政府报告)的笼统性;
  2. 多视角平衡:尽管莫理循的立场带有西方视角,但他并未完全否定义和团运动的底层诉求,也批判了部分外国卫队的过激行为,相比同时期其他西方回忆录(如《庚子记事》的传教士版本),更具一定的客观性;
  3. 补充历史空白:书中对使馆区内部管理、侨民生活、中外平民互动等 “微观历史” 的记录,是研究晚清社会生活、中外民间关系的重要补充,尤其对理解义和团运动的 “民间维度” 具有参考价值。

四、局限性:立场与时代的 “双重烙印”

作为 19 世纪西方殖民扩张背景下的记者,莫理循的记录不可避免带有时代局限性:

  • 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书中仍将义和团运动简单定义为 “野蛮的排外运动”,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性(如八国联军侵华的本质)缺乏批判,甚至默认了外国使馆 “自卫” 的合法性,忽视了晚清中国被侵略的历史背景;
  • 信息片面性:记录范围仅限于使馆区内部,未涉及义和团阵营、清军内部及北京普通民众的视角,无法完整呈现事件的 “多方复杂性”;
  • 主观情绪掺杂:书中部分段落带有个人情绪(如对清政府的鄙夷、对 “解围” 的急切),可能影响对事件的客观判断。

五、版本与阅读建议

  • 中文译本:目前国内常见的版本为戴振宇译本(1980 年出版,后多次再版),译文忠实原著,同时附有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历史背景;
  • 阅读建议:建议将本书与其他史料(如中国官员的《庚子记事》、义和团参与者的口述史、清宫档案)结合阅读,通过 “多方印证” 规避单一视角的局限,更全面地理解庚子事变的历史本质。

总之,《庚子使馆被围记》虽有立场局限,但凭借 “一手记录” 的真实性与细节性,仍是研究 1900 年庚子事变不可或缺的史料,对理解晚清中外关系、义和团运动及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具有重要意义。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732 庚子使馆被围记 (陈诒先,陈冷汰) (中华典藏).pdf:

https://url19.ctfile.com/f/44710119-8451466189-ad0a5d?p=2000
(访问密码: 200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