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出版社1973年7月出版,3.8万字。
由中国哲学史家杨荣国主编阐述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著作。本书的重要特点是强调 “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军对战——唯物主义路线与唯心主义路线的对战”。以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斗争为全书主线,还试写了一点有关劳动人民的思想。修订本强调 “儒法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是中国哲学史上两军对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开展,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也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着不同形式的斗争。” 认为 “孔子在政治上是保守,他要维护殷周以来的奴隶制统治,杀了当时要求革新政治的少正卯” 。继承了殷周以来统治阶级的“天命” 思想,认为 “天” 主宰一切。孔子哲学的特点是从天命论出发,建立起一套“仁” 的思想体系。指出 “仁学” 的本质是 “天德” 与 “人德” 相结合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企图用这一先验的道德规范来维护旧社会的秩序。宣扬知识是先天就有的,“生而知之者,上也” 的先验论和天才论。提倡“中庸之道” ,抹煞阶级斗争。认为孔子在种族统治走向崩溃的途中,对于人民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所重视,提出 “为政以德” 、“富而后教” 、“足食足兵”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等观点,斥责 “不教而杀” 的虐民苛政,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主张多见、多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开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使学术下移到民间,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他所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及删订《六经》,对学术研究也做出一定贡献。孟子发展了孔 子思想,特别是从 “尽心” 到 “知天” 这种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宇宙观所产生的神权政治思想,更有利于专制政权统治。西汉时为董仲舒所继承,儒教在武帝后取得 “独尊” 地位。宋代以后,孔孟之道更加成为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 本书在中国 “文化大革命运动” 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简明中国哲学史 (杨荣国主编) (pdf.diancang.xyz).pdf:
https://url19.ctfile.com/f/44710119-8463455271-b27128?p=2000
(访问密码: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