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经释义》十八卷是明代王崇庆所著的一部对《山海经》进行注释解读的书籍。它全载郭璞注,王崇庆在其间穿插有自己的论说。
成书背景:王崇庆于正德三年(1508 年)考中进士,后以河南按察司副使的身份退休回家,在为母亲守孝的三年期间,他一心专注于学习和著述,《山海经释义》便初成书于这一时期,现存的版本多为明万历二十五年开州人董汉儒让其学生蒋一葵在旧本基础上重新雕刻印刷的。
内容特点:王崇庆主要从儒家正统立场出发,将个人的封建正统思想贯穿于创作过程中。他对《山经》中涉及的各种奇怪山神,都以儒家神学的观念予以否定。例如,对于《南山经》中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蝮虫,多怪蛇,不可以上” 的记载,王崇庆评论道,山既然不可以上去,那么凡是怪蛇、怪木与所谓怪鱼又从何而见之,不可见则何由而知之,认为这些都是自相矛盾、不可信的内容。在文字训诂方面,他除了引述郭璞注释外,少有自己精深的文字考证和史料说明,主要篇幅都是根据所谓的义理进行评论,对《山海经》的文学价值,则是从寓言的角度进行解说。
附图情况:此书一般附一册《图像山海经》,有图七十五幅,但这些图被认为是书坊俗工所臆作,并非严谨的考据之作。
后世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收录了这本书,但对其评价不高,称 “崇庆间有论说,词皆肤浅”。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山海经释义》是学术史上具有创新意义的一个版本,学者们更愿意从书评的角度对它进行评价。
山海经释义.十八卷.图一卷.晋.郭璞注.明.王崇庆释义.明万历时期刻.清康熙二十八年玉堂重刊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pdf:
城通网盘
https://url19.ctfile.com/f/44710119-1506800410-ed98ea?p=2000
(访问密码: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