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中医诊断学专著。全书10卷,西晋·王叔和撰。王叔和(约公元3世纪),原名王熙,高平(今属山东,一说山西)人。他对中医学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曾把汉代张仲景《伤寒卒病论》中有关论述伤寒的部分加以整理使之条理化,尤其是当时用竹简写成的这部书,前后次序零乱,经他整理后,才得以条理化,成为我们今日所见的《伤寒论》。王叔和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古代医家有关脉学方面的论述加以整理。在他之前,扁鹊、淳于意、华佗、张仲景这些大医家,对脉学都已有所论述和研究,一些医著如《黄帝内经》、《难经》中,也都已经有了不少关于脉学的论述,但都比较零散。王叔和认为,关于候脉,医生在临证时总是“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而且脉的内容十分复杂,道理精深,一般医生不易掌握。因此,他决心整理出一部专门论述脉学的书。这就是《脉经》。

《脉经》中记载有脉象24种,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这些脉象包括了当时人们了解的所有脉象。《脉经》还进一步确定了汉代《难经》所提到的寸口脉法以及在寸口部位用寸、关、尺三部位来诊候内脏状况的规则。这就是古代寸口切脉,三部候脉法,一直为后世脉学所遵循,至今仍在应用。
《脉经》著成后,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上半叶传入西藏,对藏医学的脉学内容产生重大影响,所以藏医的脉诊法与汉族中医几乎完全相似。此后,《脉经》又辗转传入印度、阿拉伯地区,也对阿拉伯地区的脉学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的阿拉伯医圣阿维森纳(公元980~1037年)在其所著的《医典》中,有关脉学的部分有相当大一部分采自中医。此后,波斯学者拉什德·阿尔丁·阿尔哈姆丹尼(公元1247~1318年)主编的《伊儿汗的中国科学宝藏》一书中,也提到王叔和关于脉学的各种内容。可见王叔和及其《脉经》在世界上的影响。

脉经.10卷.晋.王叔和著.明万历29年新安吴勉学翻刻宋板.1601年(pdf.diancang.xyz).pdf:

https://url19.ctfile.com/f/44710119-8509300668-96a272?p=2000

(访问密码: 200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