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镜池著,曹础基整理,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1版,9.6万字。
该书是一本注释《周易》的专著。该书按照传统的方式,将《易经》经文分为上经、下经,依卦之顺序,逐次注释。《周易》在战国时期就被看作经典,而且二千多年来,被列居群经之首,读的、注的都很多。但《周易》究竟是一部什么书?是什么时候的著作?是什么人写的?这些问题,似乎仍无定说。该书作者认为,从卦爻辞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阶级斗争激烈,贵族内部矛盾尖锐,《周易》作者同情被排挤的王臣和隐遁者,怒斥结党营私者为“匪人”,主张列国要和好相处,拥护王室,这些都不象周初成康之世的太平景象。而且书中表现了作者对立转化的思想,并为周室的危机表示担忧。这倒与《诗经》中的一些“变雅”在内容、情调上相近。此外,在生产方面说到懂得选用上好材料制弓,农业经验丰富,商业发达;在语言形式上,散文、韵文结合,引用和仿效民歌等,都不是周初的水平,而应是西周末年的著作。至于《周易》的作者,现有的材料已难论定。但《周易》是一部占筮书却是毋容置疑的。《周易》是根据旧筮辞编选而成的,在形式上也采用了占筮参考书的形式。因此,它的作者就是西周末年的一位筮官。筮官把占过的事和结果记下来,以便年底复查占验多少。因此,《周易》所记的筮辞,许多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实录,这对于研究西周社会,是一份十分有价值的史料。而且,既然经过了《周易》作者的编选,就自然地体现了作者的意图与观点。书名“周易”,正是取周室即将变易的意思。他是为了挽救周室的危亡而编著的。在旧筮辞的基础上,作者还常常加以说明、评论,所以书中又包含了他的政见和哲学思想。因此,《周易》虽然以占筮书的形式出现,但却堪称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本著作。此外,《周易》还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全书基本上是散文,但韵文也占其中的三分之一。语言简净,有时描写细腻,运用比喻、起兴、衬托等手法,还引用和模仿了民歌。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那一时期的文学发展水平。《周易》是一部占筮书,因此在写法上、编排上、体例上有它作为占筮书的特点,不了解这些特点,就无法把它读懂。别的书一般都分为一篇篇或一章章,而《周易》都以“卦”为单位。全书共六十四卦,每卦里有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标题也就是卦名。但原来的卦名可能是卦画。六十四个卦画是八卦演变出来的。六十四卦中每一个卦画都有六行,每一行叫一爻。每一爻没有名称说起来也很不便。所以大概到了汉朝人编《易传》时,就根据每一爻的位置、性质,安上个“初九”、“六四”之类的称呼。这些卦画只是一些符号而已。标题则属于卦爻辞范围。它有时总括全卦的内容;有时选取卦爻辞中的多见词作形式联系;有时两者兼而有之。各卦的内容,除了几个对立组卦要两卦合看和一些散杂之卦、事类不一者外,大多数都是有中心的,一卦说一类事。当然其中亦有附载一些别类事的。从形式上看,《易》文分卦辞和爻辞两类。从性质上看,《易》文又可分为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的内容、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全书中分量较少,但作为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是主要的。筮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中又分为三类:一是贞事辞,贞事辞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二是贞兆辞。三是象占辞。在注释《周易》时,作者主张把经与传分开,要求按经的本义解经。该书是李镜池先生几十年研《易》的心得,书虽以注释形式出现,但却处处显示出李镜池先生的见解。该书可供中国哲学史及《易》学研究人员、高等院校文科师生、广大中青年读者参考。
周易通义 (李镜池) (pdf.diancang.xyz).pdf:
https://url19.ctfile.com/f/44710119-8483044606-44eaf5?p=2000
(访问密码: 2000)